琅琊酥糖选用纯白芝麻、精白砂糖、富强粉、麦芽糖等精心加工,产品呈乳白色,形似螺旋体,骨薄如脂香甜松酥,可干食之,亦可冲泡即饮。
食用方便,既可干食,又可冲饮,是馈赠亲友之佳品。外包装盒上印有琅琊风光和欧阳修名著《醉翁亭记》中字句,更增添了地方特色,深受消费者欢迎。
张记董糖
链接: http://picimg.lshou.com/pic/www.chuzhou.cn/2016/0509/257341.shtml
张保明向记者展示刚刚制作“出炉”的琅琊酥糖。
如果不是特意寻找,你可能不会发现“张记琅琊酥糖”店铺,这个位于滁城交通路菜场旁的店铺,没有绚丽的招牌,没有华丽的装饰,却已在街头开了好几十年。常年在外工作的滁城人,外出上学的大学生,要带些家乡特产送人,都认这个老字号的招牌。
琅琊酥糖、绿豆糕、花生糖、芝麻酥、麦芽糖……记者走进这个只有十几平米的店面,各式糕点摆放了大半个屋子,呼吸间都仿佛带着甜丝丝的香气。上个世纪,父亲张永华一手创立了“张记”琅琊酥糖,而今子承父业,张保明成为琅琊酥糖这一传统民间手工技艺的“”,这一做也已经过了近40年。
“张记”,与酥糖的世纪之缘
琅琊酥糖是滁城有名的糕点,又名“面糖”、“董糖”,起源于明朝末年。它以纯芝麻、白糖、面粉为原料,生产出的糖块厚薄均匀,层次清晰,细腻无杂质,“味甜而不腻,糯而不粘、酥而不碎”,文人墨客曾赞之曰:“香召云外客,味引洞中仙”。相传明末清初,“秦淮八艳”之一的董小宛为侍奉病中的夫君冒辟疆,特制了一种面糖,香甜可口,奶香怡人,后渐渐流入民间,糕点作坊纷纷效仿,又经滁人加工做成现在的琅琊酥糖,至今历史已有四百多年。
张家,与琅琊酥糖也已经有了一个世纪之久。约在上世纪四十年代,15岁的张永华跟随一家私人作坊的糕点师傅习得酥糖制作技艺,之后进入原国营滁县食品厂,成为车间里一名专门负责制作琅琊酥糖的工人。1978年,18岁的张保明也进入食品厂,在每日给父亲打下手的过程中,渐渐掌握酥糖的制作工艺,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琅琊酥糖店铺。2008年,琅琊酥糖制作技艺被确立为滁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,2010年,张保明被确立为琅琊酥糖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,2011年,他还应电视台之邀,赴北京参加了“欢乐中国行”节目,现场演示了琅琊酥糖的制作过程,向全国人民推介了琅琊酥糖。
坚守,只为那抹糖香
位于滁城交通路菜场的店铺负责销售,位于南谯区担子的作坊负责制作,张保明的“张记琅琊酥糖”分工十分明确,而他的时间,基本都花在了作坊里。每天,早起炒制芝麻,炒制面粉,再将芝麻、砂糖和面粉混合堆叠,用擀锤用力压制,再用夹板固定成型,这一道工艺完成后,再原样做上六次,让酥糖形成七层……张保明说,张记琅琊酥糖,没有任何添加成分,没有机械加工,从原料到手工靠的都是手艺活。一道工艺做下来,张保明常常累得满头大汗,可就是这样日复一日,他已经坚持了近四十年。
从非常初的国营食品厂工人到自家的小作坊经营,这几十年里,他的小店一直经营得有声有色。他向记者介绍说,他们家的琅琊酥糖从不批发出售,也不向大超市供货,因为他们的酥替模小、数量少,从头到尾都是手工制作,保证新鲜。“手艺活难做,愿意学的人也少,可有些东西一定要坚持传统,那样才不会背离它的初衷。”张保明说,这么多年张记多数售出的酥糖都出自他手,偶尔才能有一两个学徒帮衬着做点,他也期待着能够有人愿意学一学这一传统的工艺,让琅琊酥糖能够香飘更远。